一、案例简介
近日,交通银行榆林肤施路支行成功堵截一起“老年人开卡出借他人使用”风险事件。2月18日上午,网点开门营业即刻迎来一位行色匆匆的老先生前来要求办理借记卡,且老人主动要求下载手机银行。
二、处理过程
工作人员凭借专业判断,日常老年客群多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且对手机银行接受度较低现状不符,故非常谨慎为客户指导业务。当询问开卡用途时,老人表述不清且刻意躲闪,考虑到客户年龄较大、属相对易受骗群体,工作人员耐心为老人传达:银行卡只能本人使用,出租出借是违法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同时指导客户观看厅堂播放的反诈教育视频。经支行柜员和营运副主管热忱、耐心、体贴入微沟通与说服教育,最终老人终于说出办卡的真实用途为出借他人使用。
老人明白严重性后,深深呼吸了一口气,对工作人员竖起了赞扬的大拇指,颤巍巍地说:“出借他人账户后果会这么严重啊, 你们真是人民的好同志啊,谢谢守护我们老年人的钱袋子”!
三、案例分析及启示
(一)可疑账户研判是打赢风险防控攻坚战的关键一环
作为金融风险防控的前沿阵地,我们肩负着守护客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将风险防控意识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具体需要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严格落实新开户尽职调查流程。各网点在智能机具和柜面渠道新开个人银行卡时均要严格按照流程开展尽职调查,确保人证一致、了解开户用途、收集客户信息、验证手机号码、核实辅助材料。
2.加强客户身份识别,落实反洗钱风控措施。银行工作人员应对申请开立个人账户的客户进行一对一宣传教育,要求客户阅读并签署“银行账户涉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及防范提示告知书”。确保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降低经营风险。
3.巧用沟通技巧,在细节中获取关键信息。业务过程中轻松愉悦与客户沟通,KYC开户要求核心信息,针对可疑人员,强化尽职调查与金融教育,有明显可疑迹象的,银行可根据相关制度直接拒绝开户并向有关机构报告。
(二)任何违规行为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
出租、出借银行账户属于违法行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切勿因小失大。面临主要风险:
1.法律风险。可疑账户往往藏着资金转移、非法集资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若涉及电信诈骗、传销等非法活动触犯刑法,账户持有人可能以“共犯”身份被追责。违法金融监管法规的,违规者可能面临账户冻结、纳入黑名单等处罚。
2.经济风险。出借账户可能导致资金被他人挪用、诈骗、甚至被法院强制执行扣划等资金损失。同时,银行一旦发现异常交易,有权立即冻结账户,且恢复使用需经严格审核。
3.信用风险。账户被用于违约行为,可能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导致征信受损,贷款、信用卡申请受阻。同时,参与非法活动可能引发社会舆论谴责,影响个人职业及生活。
(三)共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金融安全防线
让我们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风险隐患,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各项防控举措,金融消费者合法使用账户建议:
1.拒绝任何形式出租/出借请求。不轻信“高额回报”“兼职刷单”等诱惑,警惕熟人以“帮忙”为由借用账户。银行账户是重要的金融工具,须谨慎使用。
2.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警惕钓鱼短信和虚假链接。
3.定期检查账户交易。通过手机银行APP或柜台查询流水,发现异常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