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农村商业银行为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榆林办事处和所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米脂、绥德、子洲、清涧、佳县、吴堡12个农村商业银行的统称。目前,全市12个农村商业银行共有338个营业网点(其中12个营业部,174个支行,152个分理处),员工3895名。
榆林办事处成立于2004年10月。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拉开了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大幕。陕西等八个省市被列为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省份,2004年8月,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在各地市设立派出机构即办事处,10月份,榆林办事处成立,下设综合管理科、业务管理科、稽核审计科、信息管理科4个科室,共有员工15人,履行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改革成果卓有成效
榆林办事处在省联社的领导下逐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十年的时间,逐步完成了全市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并取得四个“首家”成果。
2005年8月,神木农村信用社首先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银行的县级机构。
2010年1月,神木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和西北地区“首家”农村商业银行的县级机构。
2011年10月,定边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成为西北五省“首家”由统一法人社直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县级机构。
2014年12月,榆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所辖12个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在全省九地市“首家”完成全部县级机构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走在全省最前列。
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将继续秉承“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改制不改姓”,以农为本,以农为根,坚持“四个面向”市场定位不变;坚持“向下、向实、向农、向小”服务方向不变,更好地发挥支持地方经济金融主力军作用。
业务发展稳中有增
2014年,在省联社、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人民银行、银监分局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管下,全市农村商业银行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防风险、提服务、强基础、稳发展”的工作思路,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积极应对经济下行传导引发的各类新问题、新困难,通过全市上下三千多名员工的辛勤努力、扎实工作,各项工作稳中有进。 存贷款业务稳中有增,不良贷款止升回降,经营效益总体向好。截至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36.58亿元,较年初净增64.57亿元,总量和增量均居全市金融机构首位。各项贷款余额503.65亿元,较年初净增65.03亿元,同比多增20.94亿元,总量和增量继续稳居全市金融机构首位。全年累计收回不良贷款7.87元。实现财务总收入69.77亿元,同比多增3.42亿元,实现净利润15.04亿元。全年上缴各项税款12.34亿元。
支持地方经济有为有效
围绕榆林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初立项目标,坚持服务“三农”宗旨,坚持“四个面向”市场定位,加大实体经济支持,积极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加强普惠金融建设。在信贷投放中做到 “四个不减”,即涉农贷款不减、中小微企业贷款不减、民生消费贷款不减、基础设施贷款不减。全年累计投放各项贷款501.57亿元,充分发挥了地方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
——强化“三农”服务。结合榆林地域特点和榆林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了支持地域经济发展,扶持农业产业、特色产业的信贷战略。支农服务在做实、做细、做深上下功夫。截止12月末,全市农村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440.97亿元,较年初增加28.73亿元,涉农贷款占比87.55%。提升小额农贷品牌,通过拓展对象、拓宽用途、扩大授信、利率优惠、阳光办贷,继续做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1.3亿元,进一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过程中的贷款难问题。通过完善大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发放农户、农户消费和农业经济组织贷款352.1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企业信贷支持,发放农村企业贷款83.95亿元,有力推动了全市农村企业发展。积极支持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园区农业、生态农业、四季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农村商业银行支持种养殖大户824户,贷款余额1.81亿元;支持家庭农场345个,贷款余额2105万元;支持专业合作社254个,贷款余额6337万元;农业产业园区6个,贷款余额8300万元。
——加强多元化金融服务。持续推进富民惠农创新工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加大企业扶持力度,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积极帮扶弱势群体。截止12月末,全市农商银行大中型企业贷款43.46亿元,较年初增加17.5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50.8亿元,较年初增加16.50亿元;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9.8亿元。提供“量体裁衣”金融服务,推出了13类信贷新产品,即神木农商行“幸福生活系列”之园丁贷、医护贷、公仆贷、金领贷消费贷款业务、“金贷通”贷款业务;横山农商行“惠贷宝”、“惠仆贷”消费贷款业务;榆阳农商行“企贷宝”业务;定边农商行“林权抵押”等贷款业务。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农户、教师、医护人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存款客户、中小企业等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的信贷需求。
——推进普惠金融建设。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填补金融空白区,延伸服务网点,加强普惠金融建设,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各农商行加强合作联动,与社区、村委会、诊所、小卖部、农民合作社等便利店合作,推动助农服务点建设。全市布放助农POS机具1014台、助农E终端2台,助农服务点达1016个,较年初净增378个,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1016个,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1334个行政村。全市布放自助存取款(查询)机499台,基本实现了辖内营业网点自助设备全覆盖、自助设备乡乡通。建立了银行卡助农服务点业务督导制度,配备了助农服务点业务督导员。同时,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运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功能支持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截止12月末,全市注册个人网银16.38万户、企业网银0.19万户、手机银行18.62万户、短信签约49.73万户,收单业务特约商户数达4411户,POS机台数达4857台,进一步填补了金融服务空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应用财政惠民补贴IC卡,服务“三农”。12家农村商业银行均已签订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合作协议书。目前吴堡、神木、绥德、靖边农商行共发行财政惠民补贴卡3.58万张。
2015年,我们将以“适应经济新常态,抓住转型升级”为契机,顺势而为,努力发展。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投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强普惠金融建设,发挥好作为现代金融企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真正将改革的成效发挥出来,努力为榆林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