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银苑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塞上银苑

你不知道的杜甫

发布者:榆林市银行业协会发布时间:2020-08-20 11:09:58来源:建行榆林分行阅读:1573字体:[] [] []

八月始,想到的古诗经常是这一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但在大家的印象里,他似乎是一个帽子上飘着两根带子,感觉总有点苦大仇深的老头儿。这其实是我们对杜甫的一种刻板印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杜甫似乎一直以一种又穷又老、一身疾病,一直盼望国家和平的形象存在着。

真实的杜甫并不是这样的,他既一些文章中说的,一生寂寂无名,到死后才被人挖掘出他的价值;也不是一直默默无闻,只能靠写些恭维别人的诗来获得认可;甚至他跟李白的关系,也绝对不是杜甫单方面倒贴。那么,为什么大家对杜甫有这么深的误解呢?

冯至在战乱时的《杜甫传》中如此道:“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未解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平人。”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当他跟杜甫一样,经历了战乱、离别的痛苦,才觉得自己真正读懂了杜甫。

所以说,我们之所以误解杜甫,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杜甫晚年诗歌的成就更高,人们读杜诗、解杜诗,也都喜欢谈论他晚年的作品。于是,杜甫留给历史的形象,就是一副老头子的样子,而且是安史之乱之后,经历了家道中落等等一系列悲惨的人生经历,可不是苦不堪言吗?与此相对,大家在谈论李白时,往往谈论的是他早年写的那些潇洒恣意的诗,所以人们印象中的李白总是风流倜傥,而杜甫却总是郁郁不得志,二者的高光时期不对等,大家自然也会有所误解。

了解杜甫其人,应该从打破对其身世背景的误区开始。杜甫的出身其实并不低,他的外婆是唐太宗的孙女,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一朝的高官,父亲也官居五品。杜甫也在很小的时候就已闻名于洛阳名流圈,并不是我们想印象中的无人赏识,一生不得志的样子;相反杜甫家境殷实,出身高贵,只因晚年遭受家道中落,社会动荡后的作品流传更广,更为社会认可,而这些作品背后带有浓重的历史厚重感,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怪老头。

其次,人们对于他和李白的交往也有很深的误解。杜甫年轻的时候并不醉心功名,他文武双全,好潇洒,爱漫游,与李白志趣相投,且二人相处良久,也曾有深入的交流,二者是双向的友谊,只不过二人相遇早,没能赶上杜甫创作的高峰期,杜甫对李白诗作的理解,也是是在很多年后慢慢深刻的。

杜甫的创作夔州的神性山水里到达顶峰。这阶段最有名的诗当然就是《秋兴八首》。这组诗是历代诗歌研究者绕不过去的里程碑,也是杜甫诗作的巅峰。在这组诗中可以看到杜甫的视野不断在夔州和长安两个地方来回穿梭交织,把记忆和想象里那个春天的长安碎片化之后,轻盈地拼接在这片深秋峡谷中的大江里面了。

这种拼接像是古龙小说里的轻功一样,不遵从任何自然法则,虚实结合,山水与人物共成美景,秋日里的夔州山水是实,春日里的长安景象是虚,再回头看的时候,这更像是非常现代的诗学写法。杜甫对意象的掌控力,比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引领了后面上千年的诗歌创作。

杜甫也就在在这个最接近神话传说的地方,到达自己的巅峰时刻,步步封神。而与此同时,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他不得不体会双重的孤独,大抵这是所有诗人都不可避免的一段路。杜甫在追逐朝廷的过程中不断贴近人民,成就篇篇诗史。最终在草堂短暂的闲适生活里完成了田园交响的洗礼,完美地完结了自己的文学输出。

(供稿:建行榆林分行 李柠余)

 


顶部】 【关闭
↑上一篇:港湾奇缘
↓下一篇:戏台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284号

Copyright @ 2008-2014  榆林市银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陕ICP备16016616号
地址:榆林市榆阳区兴达路商务大厦5层 投诉电话:0912-3854994  服务热线:0912-3853994
技术支持:云企网络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