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无屈子,楚音绝响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端午将至,让人想起这位第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姓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对于屈原,我们都知他遭奸人诟病最终抱石沉江而死,但对于他的心境,更值得探究。不是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吗,他究竟是高士勇者还是偃蹇懦夫?为什么他要向命运屈服最终选择抱石沉江?为什么他的死不能简单归于怀才不遇乃至走投无路厌世自裁?为什么他死后非但不诟病却还专设端午节来祭他敬他怀念他?
这个出生贵族之家,饱读诗书远怀报国之志的青年,也曾意气风发的曾倡议国之大事,制法、举贤,废寝忘食不知昼夜。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生于乱世,一个人的闪耀照出时代的黑暗。兢兢业业抵不过谗言诽谤,诚恳诉谏换来冷眼旁待,克己奉公换来污言秽语,只能一路流走一路伤悲,怅然心痛无可奈何。一杯清酒,醉不了心灰意冷,一人独望,看不到国都繁华……
那个写了《国殇》的人,也为国捐躯了,那个报国无门的人,只能用头颅,撞开江水,撞开城门的倒影。死,有时候也是一项伟大的任务,他阵亡在汨罗江上,水中还有一个祖国在等待他去歌颂。漫漫历史长河,不乏有文采惊艳遗世独立的诗人,也不乏满腔家国天下却怀才不遇的人,但都不像屈子这般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让人世世铭记,甚至设佳节以祭之。原来,端午节不只是纪念屈原,更是唤醒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家国情怀。
听过国外媒体问的最多的一句话:中国人有信仰吗?
在我看来中国人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历史,是传承,更是一种精神。而中国的历史传承就是由一个个屈原延续而来的。
(供稿:建行榆林分行 秦天)